《Science》社恐的根源在哪?哈佛大学发现社交活动神经元
对于群居动物和人类来说,没有群体是很难生存的。生活在一个群体中,社会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有意义的社会互动对个人幸福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人的幸福感,还会影响他人的反应方式。
因此,个体的身份、行动和反应是群体内部成功互动的必要条件。
否则,就不可能有效地联系他人,就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特定群体成员,就不可能形成互惠关系,就不可能理解群体中特定个体的行为如何相互关联。
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成功依赖于与他人的有效社会互动,这一点在恒河猴中尤为突出。恒河猴可以识别不同的个体,并形成不相关的关系和长期的联盟。
它们还与特定的个体形成互惠的关系,并对其他个体的行为作出反应。然而,恒河猴大脑中的神经元如何参与群体互动和调节行为仍是未知的。
2021年10月22日,哈佛大学医学院马萨诸塞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性论文。
通过追踪三只恒河猴之间的社交互动,研究发现了大脑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在群体行为上的核心作用,并证明了这些神经元如何调节特定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揭示了支持社会群体互动行为的细胞机制。
这些发现可用于制定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策略。
首先,研究小组让三只成年雄性恒河猴围坐在唱机转盘旁,轮流给另外两只猴子中的一只苹果片作为奖励。与此同时,他们记录了大脑中一个被称为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的区域中一个神经元的活动,该区域被认为在社会认知中发挥着作用。
他们观察到,在这些互动中,猴子会返还过去的奖励,并在没有从其他猴子那里得到奖励时进行报复。这表明动物会追踪与群体中特定个体的互动,也会追踪它们的互动方式。
为了进一步确认猴子与特定个体的互动,研究小组在实验进行到一半时交换了它们的座位。然而,没有一只猴子表现出对将系统奖励分配到特定位置的偏好。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座位安排如何,他们都继续表现出与特定个体的互惠行为。
接下来,他们研究了历史和社会背景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特定个体过去的行为或“可信度”及其社会地位会显著影响成员与他们的互动。
研究小组发现,过去的互动(即它们在过去20次试验中返回的可能性)和个体地位优势的差异对猴子的选择有重大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动物会追踪它们之前与谁互动,它们的选择取决于与它们互动的动物的社会背景。
研究小组还在神经元活动记录中发现了dmpFC中对其他猴子行为做出反应的不同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特定个体的特定行为和反应中被激活(例如,其他猴子提供苹果片导致奖励的反应),一些神经元还编码有关猴子过去行为的信息。
这些关于过去与群体成员互动的信息影响了猴子做出回报或报复的决定。相反,干扰dmpFC的神经元活动会降低猴子对奖励的反应,从而降低它们形成互利互动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dmpFC在规划动物行为和反应以及与其他成员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支持社会群体相互作用行为的细胞机制。对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的精神疾病,直接或间接修复脑区功能的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b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