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现有分娩镇痛技术中,效果最为确切的方法,也是近20年来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这项技术能有效缓解产妇的分娩疼痛,已被越来越多产妇和家庭认可。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地区的分娩镇痛率已从2017年的不足30%提升到56%,可见分娩镇痛是舒适化医疗和医学人文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一项新医疗技术,硬膜外分娩镇痛潜在的缺点也值得关注,如分娩镇痛引起的特殊现象——硬膜外镇痛相关母体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 ERMF)成为近几年临床热议的问题。与传统的临床认知即硬膜外阻滞后体温呈轻度降低趋势的现象相反,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体温呈现上升趋势,发热的比例在11%~33%。

近日,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麻醉科联合产科与新生儿科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在JAMA Network OpenQ1区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valuation of Epidural Analgesia Use During Labor and Infection in Term Neonates Delivered Vaginally的研究论文,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潜在的母婴风险。

作为首选的分娩镇痛技术,硬膜外分娩镇痛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其潜在的母婴风险也备受关注。研究团队回顾了2013-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共纳入37786例产妇。在研究人群中,有19968名产妇使用了硬膜外分娩镇痛(52.8%),分娩镇痛组的新生儿感染率高于非分娩镇痛组(绝对风险差为2.6%,相对危险度为2.43)。此外,在使用分娩镇痛的产妇中,产时发热与新生儿脓毒血症、肺炎以及特发性围生期感染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中,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仍然较低(4.4%),并且不增加新生儿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可能的机制与产妇产时发热、绒毛膜羊膜炎、使用催产素、器械助产和较多的阴道检查次数等因素有关,这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分析。因此,本研究结果不仅没有否定硬膜外分娩镇痛这项减轻产妇疼痛的技术,更有助于评估在硬膜外镇痛下进行分娩的潜在风险,并促进深入研究其可能的机制,这将有助于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提高包括硬膜外镇痛在内的分娩质量。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贾丽洁博士,通讯作者是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徐子锋,共同通讯作者是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麻醉科谢仲淙教授。

针对该研究成果所提出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教研所所长、湖北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姚尚龙教授第一时间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述评: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敏感性分析很好的降低混杂因素造成的偏倚风险,应用于大样本的人群研究,分析结果对临床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于观察性研究,这个相关属于统计学的关联,仍然还未上升到因果关系的层面,要证明因果关系,仍然需要借助更复杂的策略。

本文也是中国产科麻醉第一次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系列杂志发表的高水平队列研究。该研究结果无疑对硬膜外镇痛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考,硬膜外分娩镇痛使用后应该进一步关注新生儿感染、产时发热和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风险,也期待多中心随机化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硬膜外分娩镇痛使用后应该进一步关注新生儿感染、产时发热和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因果关系,进一步提高临床分娩镇痛水平。

【科室介绍】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是首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麻醉基地和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妇产麻醉学组组长单位。设立临床麻醉学、危重医学(ICU)和疼痛学亚学科,业务涵盖临床麻醉、危重病监测与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多领域。同时,也是医院“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和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近几年来,完成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局级课题十余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