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王琳淇研究组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发表真菌群体感应综述论文
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境,微生物演化出了多样的群体生存适应机制。感知群体密度的改变对于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现象最初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现于细菌,经过四十多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人们对于细菌中群体感应的功能与机制,群体感应因子(quorum sensingmolecule)的结构与分类,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与运行机制等都有了较为详尽的认识。真菌群体感应相关研究的起步时间基本与细菌接近。与细菌相似,在真菌中,群体感应参与调控其致病性、耐药、形态发育、次生代谢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图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组2018年报道了群体感应系统直接参与激发重要人类病原真菌新生隐球菌的有性生殖和减数分裂过程(Nat Microbiol. 2018 Jun; 3(6):698-707),开启了群体感应介导真核特有生命过程这一尚待开拓的重要研究方向。
图1:真菌QS研究的里程碑事件
该研究组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期刊2021年第75卷上发表了题为“Quorum Sensing in Fungal Species”的综述论文,梳理了真菌中群体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开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几种模式真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 [如毒力(图2)],以及真菌群体感应系统所参与调节的尤其是真菌/真核生物特有的重要生物学过程。
图2:QS调控人类病原真菌毒力的三种途径
在综述的展望部分,作者提出了真菌群体感应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1)群体感应在真菌中是否普遍存在?2)群体感应在真核特有性状的产生和维持上扮演了何种角色?3)群体感应在真菌多细胞化进化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4)群体感应系统能否成为研发抗真菌新策略的关注焦点?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组的助理研究员田秀云和博士生丁浩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琳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论文的撰写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1YFC2100600),重大科技专项(2018ZX10101004),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以及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31770163, 31622004)的资助。河南农业大学赵友宝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胡鹏杰博士在文章撰写过程中给予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