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报道 南京大学的张辰宇(Chen-Yu Zhang)主要从事microRNA、线粒体功能和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研究。近年来因发布了多项有关miRNA的惊人研究成果而广受关注。迄今已在包括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子刊(~22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150余篇。

本月,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分别在miRNA及RNAi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两篇研究论文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ts》及《Biomarkers》杂志上(延伸阅读: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权威期刊连发3项miRNA重要成果 )。

Targeted exosome-mediated delivery of opioid receptor Mu siRNA for the treatment of morphine relapse.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称他们利用定向外泌体(exosome)介导传递阿片受体Mu siRNA治疗了吗啡复吸。

RNA干扰(RNAi)是指通过降解靶RNA或是阻止其翻译来介导引导序列依赖性基因沉默的一种现象。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由小干扰RNA(siRNA)介导了RNAi,将RNAi快速推向了大众使之成为了实现癌症和其他疾病临床应用一个有前景的工具。然而直到现在传递siRNA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前有三种传送载体被用来传递siRNA,包括病毒、基于聚乙烯亚胺(pEI)的纳米粒子和脂质体,但每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一些缺点,包括免疫激活、毒性问题和非特异性靶向等。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有效的、组织特异性和低免疫原性传递工具。

Smartflare“RNA灵光”技术,一步孵育即可直接检测活细胞内的RNA!

微囊泡(microvesicle,MVs)是机体内的几乎所有细胞类型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都会分泌的直径在30~10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微囊泡可以分为两类:外泌体和脱落囊泡。研究证实细胞分泌的微囊泡中包含一些非编码RNAs,可将它们传递给邻近或远处的细胞来调控受体细胞的基因表达。在以往的研究中,张辰宇教授曾证实可利用微囊泡作为传递载体来传送治疗siRNA或反义microRNA来实现肿瘤治疗,表明微囊泡有潜力成为一种肿瘤治疗工具。但尚未有人探讨过利用微囊泡来传送siRNA治疗其他的疾病。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膜表面狂犬病毒糖蛋白(RVG)肽的改造外泌体将阿片受体mu (MOR) siRNA传送到了大脑中治疗吗啡成瘾。他们证实MOR siRNA可以有效包装到RVG外泌体中,与外泌体中的argonaute 2 (AGO2)结合。这些外泌体高效且特异性地将MOR siRNA传送到了Neuro2A细胞和小鼠大脑中。研究人员证实负载siRNA的RVG外泌体显著降低了MOR mRNA和蛋白质水平。RVG外泌体传送的MOR siRNA通过MOR表达水平有力地抑制了吗啡复吸。

研究结果证实了,定向RVG外泌体可以有效地将siRNA传送至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下调MOR表达水平来介导治疗吗啡复吸。由此,为毒品复吸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

A panel of four decreased serum microRNAs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多在60岁前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在临床前期尚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帕金森病患者即已出现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因此,如果能在退行性病变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并予以治疗,将会减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尚未获得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旨在探讨利用循环microRNAs (miRNAs)作为帕金森病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他们利用Solexa测序技术和实时定量pCR筛查和验证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生改变的血清miRNAs。

结果发现相比对照人群,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血清miR-141、miR-214、miR-146b-5p和miR-193a-3p显著江邵。并且,这4种miRNA还区分出了HY 1期和2期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人群。因此,这四种miRNAs有可能为早期诊断帕金森病提供了一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张辰宇

博士,****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国家“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江苏省2006年度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2007年度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获得者。1982-1987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1-1995年在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读博士,师从著名内分泌学家,日本内分泌学会会长(1992-1994),日本德岛大学校长斋藤史郎教授研究神经内分泌的分子作用机理,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经过和全日本医学生物博士研究生的竞争,获1993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是那一年度在医学生物领域里唯一获奖的外国人。1995-1999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随著名内分泌学家Reed Larson及Bradford Lowell做博士后研究。1999-2004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内分泌学,分子糖尿病学研究助理教授。2002年获美国糖尿病学会年青学者奖。2003-现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microRNA,线粒体功能和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在包括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子刊(~22篇)的国际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约150篇;现有15篇论文被ESI列为近10年top 1%被引论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70项,其中6项国际,10余项国内专利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