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阚海东教授团队在大气粗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供稿:刘聪)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一项全球范围的多国、多城市合作研究,确证了大气粗颗粒物污染对居民死亡的显著健康危害,研究成果“Coars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A Global Study in 205 Cities”在线发表于国际呼吸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JRCCM),文章链接为:https://www.atsjournals.org/doi/10.1164/rccm.202111-2657OC。
颗粒物空气污染是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其对人群死亡、心肺系统健康的影响。按粒径大小,颗粒物可划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粗颗粒物(pM2.5-10)等。但相比于pM2.5和pM10,pM2.5-10所受到的关注明显较少。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质量指南(AQG)中明确提出了pM2.5和pM10的浓度限值,而pM2.5-10却没有被纳入此推荐值框架,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关pM2.5-10的健康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大范围、影响力强的研究证据,因而不足以支持国家政府和组织设定相关的政策标准。此外,现有的粗颗粒物研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比如滞后效应模式、暴露-反应关系、是否存在独立健康效应等。
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科研团队基于“多国、多城市研究平台(MCC)”,采用统一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在覆盖全球的20个国家和地区纳入了205个城市的环境与健康数据,开展了一项pM2.5-10与居民死亡多中心时间序列研究(图1)。
图1. 研究点位分布与pM2.5-10平均浓度
研究显示,短期暴露于粗颗粒物与居民的死亡风险上升显著相关,pM2.5-10浓度每上升10μg/m3,可在全球水平显著升高0.51%、0.43%和0.41%的总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不同国家/地区的效应值存在一定差异(图2)。
图2. 全球和国家/地区水平pM2.5-10与居民死亡的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整共同污染物、尤其是pM2.5之后,pM2.5-10与死亡的关联依旧保持稳健,佐证了粗颗粒物对人群死亡的独立健康效应。最后,本研究拟合了全球水平pM2.5-10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图3),该曲线在低浓度范围内斜率较高,但始终呈单调上升且不存在明显的阈值,提示应进一步收紧空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标准和政策。
图3. 全球水平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总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
本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地评估了粗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死亡的独立健康影响,拟合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该研究结果提示了为粗颗粒物设定独立空气质量标准的必要性,为WHO和政府未来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降低颗粒物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提供了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聪博士、蔡婧副教授、陈仁杰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阚海东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043301, 82030103, 92143301)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