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模拟综合采取疫苗接种、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三类措施,Omicron株在我国流行半年所致医院床位需求和死亡人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冠肺炎在中国再次暴发、流行的预警研究及疫苗免疫对其传播的影响”(批准号:82130093)资助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研究团队针对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输入我国引起潜在流行导致的疾病负担与医疗资源需求研究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模拟新冠病毒Omicron株在中国的传播(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为题,于2022年5月10日以研究长文加速预览的形式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855-7。

探索可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如何以最小的疾病负担将我国的防控策略从大流行遏制阶段过渡到常态化阶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余宏杰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新冠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模拟了Omicron株输入我国引起流行后半年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及其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探索了可将疾病负担及医疗需求控制在特定阈值(临界值)下的“疫苗免疫+抗病毒药物+NpIs(非药物干预措施)”干预措施组合。

截至2022年3月我国人群新冠疫苗的接种率超过90%,且其中≥40%的人群完成了加强免疫,但在不采取严格NpIs和不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情况下,Omicron株一旦在我国流行,仍将造成非常严重的疾病负担和ICU床位短缺。其中,近5,200万尚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贡献死亡病例的74.7%。

在上述基线情境基础上,此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疫苗接种(包括异源加强接种和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接种率)、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和NpIs三类干预措施组合对缓解我国Omicron流行所致疾病负担的影响,并估计了相应的医院资源需求。模拟结果显示,综合采取三类干预措施,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广泛使用抗病毒药物,并维持一定强度的NpIs,可避免ICU床位超负荷,并将死亡人数控制在与季节性流感相当的水平(图)。

本研究结果建议,应综合应用疫苗接种、抗新冠病毒药物和NpIs三类干预措施,尤其是尽快提高60岁及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并且储备充足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保护脆弱人群;否则,就需要维持相当强度的NpIs。加强重症病例医疗救治服务体系的建设,研发保护效果更好(例如针对预防感染的结局)、保护持久性更长的广谱新冠疫苗是未来防控的优先事项。本研究为我国新冠肺炎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