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病证结合模型对中医证候表征的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证候, 作为中医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 是中医辨证论治经验中的核心要素和学理支点, 认识中医证候的现代内涵对于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经验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当前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基于中医证候的特点和 2 型糖尿病的现代病理学认识, 运用系统生物学原理, 在建立 2 型糖尿病病证演变大鼠(Rattus norvegicus)模型的基础上, 动态观测模型动物因时演变中跨系统多维指标群的变化, 比较中医辨治经验的相关方药对模型演变不同阶段的干预效应, 引入有关数理分析方法对多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以探讨T2DM 疾病发展中的中医证候演变特点及其现代表征.
中医证候临床通常以一组相关症状和体征的集合为表征, 证候蕴含的病机(病邪、病性、病位、病势等)则是中医关于疾病发生演变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认识. 证候具有整体、动态的特性, 表现为具有跨系统和随时相演变的特征; 同时证候又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 表现为临床辨证中的信息粗放和诊断标准不统一. 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疾病各自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 但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交集, 如所谓的“同病异证”(同一疾病因不同个体或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和“异病同证”(不同疾病因不同的患者或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同的证候).
证候, 作为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单元和立法组方及治疗效应评价的重要依据, 是中医辨证论治经验中核心要素和学理支点, 认识中医证候的现代内涵对于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经验的科学内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而探索中医证候的现代内涵也一直是中医现代研究的热点领域. 由于建立在整体、动态观基础上的中医证候具有跨系统和随时相演变的特征,临床的经验性又使中医证候具有一定模糊和不确定性. 因此, 有关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常常面临来自于认识论或方法论方面的质疑, 如有学者认为, 临床研究中, 医生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获取患者信息及据此作出证候的判断, 具有较强的主观和经验性, 加上目前有关证候判断标准的不统一, 致使临床对于证候的认定缺乏其客观性和公认性, 而以西医异常指标的上下限(95%正常人群的均数分布)作为判断标准及仅以个别或少数指标来探查证候的实质显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实验研究中, 模型动物对于人临床证候的表征有限, 且源自不同方法复制出的同一证候模型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与证候关联的实验室指标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反映了证候现代内涵的表征仍是当前中医证候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新近通过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比较以认识同病异证的内涵差异,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证候构成,从生物网络角度探讨中医寒热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从病证结合及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证候的现代内涵等研究, 对于中医证候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方法学启示意义. 总体上看, 有关研究尚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评价性.
为此,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中医证候内涵研究的基本思路,基于中医证候的特点和 2 型糖尿病的现代病理学认识, 运用系统生物学原理, 在建立 2 型糖尿病病证演变大鼠(Rattus norvegicus)模型的基础上, 动态观测模型动物因时演变中跨系统多维指标群的变化, 比较中医辨治经验的相关方药对模型演变不同阶段的干预效应, 引入有关数理分析方法对多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以探讨T2DM 疾病发展中的中医证候演变特点及其现代表征.
结果发现, 由高糖高脂喂饲联合 STZ 注射复制出的T2DM 大鼠模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中医证候(气阴二虚、痰浊、瘀血)演变的特点和跨系统多指标群的组合特征, 涉及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神经-内分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活性等病理机制; 相关方剂对于不同阶段的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干预作用, 其中因证治方则表现出一定的效应优势, 且与相应阶段的病证指标群具有一定的关联. 该项目从证候演变的角度为论证中医辨证论治中“方证相关”经验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对于建立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病证结合的实验治疗学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通)
原文检索:
刘进娜, 谢鸣, 赵静, 等. 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病证结合模型对中医证候表征的研究.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6, 46: 913–928
Liu J N, Xie M, Zhao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CM syndrome using model of disease combined with syndrome based on principle of system biology.
Sci Sin Vitae, 2016, 46: 913–928, doi: 10.1360/N052016-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