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最新综述:基因-脑-环境-行为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 迄今为止, 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高创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探索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而探讨创造力的本质和个体心理机制成为创造力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时至今日关于两者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和基因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近期来自西南大学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结合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证据, 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关联的实证研究和若干理论观点, 系统探讨了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层关系. 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 并利用影像遗传学方法及大数据方法, 在“基因-脑-环境-行为”的框架下, 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层次开展多层面、多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 同时加强对亚临床人群的多中心联合、大样本研究并尝试纵向研究设计, 以更深入地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深层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
几个世纪以来, 创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 创造力即个体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 精神疾病则主要是指人的大脑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 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前者是人类迫切需要和亟待挖掘的, 而后者是需要克服和治疗的, 它们看似为人类心理机能的2个极端, 却存在着某种关联. 早在古希腊时期这一现象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然而, 囿于当时研究渠道和思维方式的限制, 创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扑朔迷离的, 难以知晓本质的.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研究虽然有漫长的过去, 但由于创造力和精神疾病本身的复杂性, 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历时已久而研究结论纷繁复杂. 尽管如此, 已有研究仍然在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纵观已有的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相关联的文献, 主要集中于对情感障碍(尤其双相情感障碍, bipolar disorder)和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的研究.
这篇文章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 从行为特征、认知神经机制和遗传效应等方面入手, 阐述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新近观点, 讨论当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以期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文章一方面争取助力于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为创造力理论的发展与整合提供科学依据, 进而有助于创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也为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进而有助于及时准确地预防、诊断、干预和疗效评价.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研究者们可以破解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关联之谜, 这对于创造力的有效提升, 对于精神疾病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对于实现创造主体各心理状态层面的整体和谐, 满足国家人口素质提升的重大战略需求, 都将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原文检索:
李亚丹, 黄晖, 杨文静, 等. “基因-脑-环境-行为”框架下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大数据背景下的研究展望. 科学通报, 2016, 61: 1233–1249
Li Y D, Huang H, Yang W J, et al. A unified framework of the“Genes-Brain-Environment-Behavior”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2016, 61: 1233–1249, doi: 10.1360/N972015-01250